我和电子游戏的二三事

起因

因为一些看爸爸妈妈哥哥姐姐“云通关”的故事,想起来之前回家的时候爹妈蹲在电视机前一起玩魂斗罗、坦克大战的时候。莫名心中升起一阵感触,就想写点什么记录一下。

这篇文字大概只会狭义的提及【电子游戏】,广义的【游戏】以后有机会再谈吧。


模糊的记忆

在我的印象里,其实父母没有怎么陪我玩过游戏,因为成长在一个“偏远小城”,全家都很看重“读书”这件事,所以我的童年基本上就是在“学习”中度过的。

但是在我有记忆的时候,家里就是有电脑的,一个笨重的大机箱,一个笨重的大显示器,还有一个插满了插头的插排(接线板)。最早的记忆里还是dos系统,只有帮爸爸打进最后一个台球的记忆。不过很快就变成了win98的系统,但也没怎么玩过就是了。再后来就有了光盘,插进光盘就有几十个游戏可以选,不过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还是太难了。

其实还有一些零碎的记忆,比如3.5英寸软盘啊,光盘盒啊,跳舞毯啊,这些记忆七零八碎,已经连不成串了,但都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我的脑海中。


最初的记忆

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,爸爸给了我和哥哥一份小游戏合集,好玩的游戏有很多,印象很深的有一个益智类的游戏,类似于走迷宫的玩法,要吃掉所有的红苹果,但是如果红苹果上面有刺,在吃掉苹果以后刺会掉下来堵住回去的路;还有一个杀老鼠的游戏,用各种道具、毒杀、坑杀、炸弹什么的,也是益智类,不过现在应该也玩不到了。

记得住名字的第一个游戏应该是《斗斗龙》(鬥鬥龍),和哥哥在这个游戏上花了无数时间。然后就是《过山车大亨》了,画面大概就像下面这张图这样。当时根本不懂经营类游戏是什么,但依然玩的不亦乐乎。

再后来,接触的游戏就更多了,红警自不必说,魔兽、星际、CS这些WCG老牌游戏当然也都尝试过,红警打不过中等的敌人,魔兽甚至打不过简单的敌人,星际只能玩战役,CS只会用狙被打到买不起枪。


接触了网络

再后来家里连上了网,那个时候的网络游戏可能也是刚刚起步,以至于最开始我只看到了《泡泡堂》和《传奇》两款网游。不过爱玩的年纪怎么会被这种事情阻拦呢?由于网络,获取新游戏不再依靠父母,而是可以自己去网上寻找了,偶尔也会自己买几张游戏盘,也因此接触到了更多游戏,《盟军敢死队》、《侠盗猎车》、《虚拟人生》、《模拟人生》等等都是那个时间段接触到的。

《盟军敢死队》绝对是那一段时间梦魇一般的存在,现在来看,当时玩到的是整个系列最简单的一作,但是在训练关卡结束以后的第一关“黑夜之狼”就败下阵来,后来靠着卡bug跳关才进入后面的关卡。不过好玩就是好玩,甚至大学时候还特意翻出这个游戏重温了一次。

此外大量的网游也在那个时候有过接触,《冒险岛》《盛大富翁》《希望》《童话》《劲乐团》《劲舞团》这些或有名或没名的网游,在那个时间应该也确实有影响到我。说起来《童话》这个把世界观架设在安徒生童话基础上的游戏,也许是第一个让我关注到网游的剧情的游戏吧。(可惜就在几个月前官方宣布了停运)


认真对待游戏

前面一直没有提到主机和掌机的故事,因为我一直都没有,《超级玛丽》《魂斗罗》《坦克大战》这些游戏其实就只存在于记忆里,甚至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玩过的,可能是小时候过年蹲在电视机前看哥哥姐姐“云通关”的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。后来因为学习的压力也就很少有时间再玩游戏了,再回过头已经是高中毕(bao)业(song)了,那个夏天我在家里玩了两个月的《魂斗罗》,终于可以做到三命通关,偶尔一命通关了。

刚上大学的时候对游戏可以算作杂食吧,《OSU!》、DoTA(这个就不加书名号了)、《Minecraft》、以及很多类似《魔女之家》的RPGMaker制作的游戏。而对我印象最大的,应该是开始用模拟器玩起了掌机游戏,《逆转裁判》《雷顿教授》《口袋妖怪》(或者官方译名《精灵宝可梦》)都是那个时候接触的,而这些游戏让我觉得,游戏的灵魂应该是剧情,于是我也渐渐开始关注游戏的剧情,也开始玩一些长流程的游戏。

大二的某一天,室友对我说,我来帮你找个游戏,你玩玩试试。于是这个被我当作“睡前小游戏”的《弹丸论破》,陪我度过了一个月睡前时光,也让我第一次发出了“游戏就应该是这样啊”的感叹。从这一个游戏开始,我对游戏有了新的认识,游戏是一个载体,和电影、电视剧、小说都一样,目的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,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特点,根据讲述的故事选择不同的载体,我们才会觉得这个作品“优秀”。


正版游戏意识

正版意识其实早就有了,当我开始学编程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有了这种意识,但是我一直劝自己说,以后有钱了再来补票。所以其实已经很晚了,到了大三换了mac才真的为游戏付出电费和网费以外的钱。Steam和战网成为了电脑上最先有的几个软件,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用了两天的午饭钱买了一个《Portal 2》,后来也为曾经逃票的日子蹭上的好车补了车票。(哎…车票就慢慢补吧)

后来因为过于喜欢弹丸系列,为了玩正版续作和番外作,用当时的奖学金入了现在已经吃灰多年的psv,也由此玩到了p4g和初音这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,同时也为后面花更多的钱买下了伏笔哈哈哈哈哈哈哈。也补上了童年一直觉得有趣想玩的《奥丁领域》,尝到了主机掌机游戏的甜头以后渐渐开始有些远离了pc游戏和手机游戏,可能就是因为真的觉得不好玩了吧Orz。

那段时间pc上的优秀游戏也不是没有接触,虽然有点老,但我确实是那段时间才玩到的,《Fez》和《Braid》两款游戏也确实让我眼前一亮,空间上的“把戏”和时间上的“把戏”,都可以玩的这么有趣。那时接触的另一款情怀游戏《进化之地》也让我惊叹不已,游戏玩的就是游戏本身,从原始的黑白8bit时代,到现代的3d技术,集合到一个游戏中,确实有趣;而其续作更是将这个设定加入了时光穿梭,变换的不只是画风,还有游戏的年代,在玩法上更进了一步。


认真对待游戏

再后来认识了KenBoNely同学,她热情地向我推荐了《Undertale》,告诉我一定要玩下去。当时我也顺手推荐给了我那位室友,他很快被画风和慢热的剧情劝退了,但是Ken君如此的热情,我坚持着玩过了一周目,而一周目的结尾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游戏思路,由此开始的二周目游戏突然让我回忆起来曾经弹丸给我的冲击,让我重新思考游戏是什么,游戏的目的是什么,就是要讲一个故事呀!让我又一次认真对待了游戏。

接着就遇到了《Doki Doki Literature Club》《Cuphead》这些游戏,虽然风格大不相同,但都给我同一个感受:“这就是我想做的游戏啊!”《DDLC》戳到我的点在于他“核心部分”的用心,认真的在做那个与玩家的博弈,以退为进让你掉进那个早就设计好的剧情圈套里。而《Cuphead》则是制作上的用心,每一帧都还原着老电影风格,配合着爵士乐,如果游戏本身不是那么硬核的话,当作一部老电影来看应该也很棒吧。

再后来出现了switch,用了当时的“年终奖”买了第一波机器和游戏,感受到任系的游戏和索系的区别,但“好玩”这一点绝对是相通的。后来也借了机器去玩P5,久违地觉得“没错!游戏就该是这样啊!”老实说我觉得P5这样的游戏“早就该有了”,却“才出现了一个”,让我觉得人类的发展还是挺慢的,也对未来这样的游戏充满了期待。(此时真的觉得这届玩家不行啊,让氪金手游少一点好不好啊)


尾声

任系游戏认为“和朋友一起玩的游戏是有趣的”,索系认为“用心做的游戏是有趣的”,我认为都没有问题,所以我是个索任双修的玩家。我需要和朋友一起玩的快乐,也需要用心体验的快乐。

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人提问,单机玩家会不会孤独?对我来说,当然是会的,我体验到的最孤独的时刻就是推完P5的凌晨三点,我躺在床上,耳朵里听着最后的bgm,感觉失恋了一般,心里空空的,而更孤独的是,我竟没办法找到一个人一起分享…

有灵魂的NPC比没有灵魂的人类有趣,但没有人可以去分享“有趣”的人,是孤独的。我喜欢“游戏”,因为他“有趣”,但我又害怕孤独。


题外话

我曾经问过一个女孩子:「你愿意陪我一起玩Switch吗?」

她对我说:「不愿意,我有Steam就够了。」